中国大使奖助学金在菲开花结果
2019-09-24 09:05
 

  【菲律宾世界日报专讯】

 

  (本报记者范宗鼎)菲律宾,中国的传统友好邻邦。千年来,两国人民之间相互贸易,互通有无,友谊渊远流长。

 

  数百年前,中国移民来到这个美丽的千岛之国定居,从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他们努力打拼,生存发展,不仅与菲律宾本土人民友好交融,更将中华语言和文化一代代薪火相传。时至今日,旅菲华人华侨不仅延续着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将自身文化圈不断扩大,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菲律宾人。

 

  新时代赋予两国交往新的内涵。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菲律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重要国家,为两国携手发展、文明融通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就意味着要培养一批精通两国语言和文化的人才,为菲中友好合作夯实基础。

  

  正是在这一年,中国驻菲大使赵鉴华在菲律宾启动了“中国大使奖助学金”项目。

  

  据菲律宾华教中心(简称华教中心)主席黄端铭介绍,中国大使奖学金启动后,于次年底正是开始运作,2015年初向第一届学生颁发,到今年已经是第五届。

  

  “中国大使奖助学金既面向菲律宾主流社会,比如菲律宾国立大学、菲律宾师范大学,同时也委托华教中心面向菲律宾全国的华校推广。”黄端铭说。

  

  经过五年的发展,“中国大使奖助学金”已经颁发给全菲各地90所学校的502位学生,拨款金额从最初的每年10万人民币逐步增加到如今的30万人民币。赵鉴华大使表示,2020年的拨款金额将进一步增加到40万人民币(将近300万比索),届时,华助中心准备面向100所华校的230名学生颁发这笔奖助学金。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华人出资支持华文教育已经蔚然成风,许多商会和宗亲会等华人社团都设有奖助学金,一些热心教育的华人还设立基金会,每年拿出不菲的资金贡献教育事业。

  

  然而,带有中国官方性质的“大使奖助学金”却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黄端铭认为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这在菲律宾是一个创举,意味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如今已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对外方面有能力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援助。

  

  第二、体现出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政府不仅在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方面下了很大力气,而且在民心相通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第三、该奖助学金的设立体现祖籍国对菲律宾华人社会的关心,是对海外华人办学的支持和鼓励。

  

  五年来,每次颁发“中国大使奖助学金”都会出现一些动人的场面。

  

  2015年,一位学生在获得奖学金的感言中说道:“学习中文、感受中华文化是我们从小的梦想。我要努力学习,为身边的同学做好表率,用中国人勤奋朴实、刻苦拼搏的优良质量时刻要求自己,使我们成为菲华社会合格的青年,为菲中友谊贡献力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树立这样远大的理想,令人感佩。

  

  2017年,代表助学金受益者讲话的是菲律宾第一所华校中西学院的一位女学生,她说:“我们家有八口人,兄弟姐妹从小在华文学校读书。由于经济条件困难,单靠父母艰苦劳动无法维持在私立学校的学费,有幸得到各方赞助,鼓舞我成为一个有中华文化修养的学生。

  

  当初讲话的这位学生在“中国大使助学金”的帮助下不仅完成了学业,更于去年加入华教中心的“华语师资造血计划”,上个月刚刚赴中国暨南大学深造。而她的二哥已经在中国完成四年华语教育专业,返回母校贡献于华文教育事业,如今担任中文部助理主任。

  

  在菲律宾的最南端有一所格伦那达中华小学,教学条件比较艰苦,贫困生较多,其中三个学生在获得“大使奖学金”之后给华助中心寄来一张照片,照片中三个孩子站在一起,手里拿着一个横幅,写道:“谢谢赵大使的帮助,祝菲中友谊万古长‘寿’”。在照片的背面,他们认认真真写下自己的中英文名字。

  

  在菲律宾中部,礼智省新华中学今年将迎来百年校庆。早在2016年,该校给华助中心寄来三份毕业式手册,手册中,“中国大使奖学金”的获得者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上,被作为至高的荣誉。

  

  其实早在2015年“中国大使奖助学金”首次颁发之时就引起了华社的高度关注,华文报章纷纷刊登相关报导和评论,肯定赵鉴华大使对华文教育的支持。中国新闻社发布的相关新闻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较大关注。

  

  黄端铭说:“中国大使奖助学金就好像播撒在菲律宾的友谊和希望种子,年复一年,不断开花结果。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